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河湖生态缓冲带?;ば薷醇际踔改稀?以下简称《指南》),规定了河流与湖滨生态缓冲带范围的确定方法、生态?;ば薷醇际醮胧?、维护与监测评价等内容。
该指南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由中国环科院、上海农科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起草编制,旨在合理规划河湖滨水生态空间、加强河湖水生态?;ば薷?、降低面源污染负荷,改善河湖水环境,保护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建设“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
纵观《指南》全文,除了对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和生态修复措施等进行重点阐述之外,还给出了丰富的生态修复措施示意图,可读性强。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指南》是我国第一份国家层面的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文件”,分量之重,可见一斑,一起学习一下。
1、河湖岸带分类
《指南》指出,河湖岸带可根据人为活动对河湖岸带干扰程度、河湖岸带土地利用方式、生态退化特征等因素,分为生态保护型与生态修复型两大类。
生态?;ば秃雍洞干肪诚肿唇虾没蛭奕宋扇呕蚪鲇星岫雀扇诺睦嘈汀I薷葱秃雍洞赣捎谑苋宋扇?,存在不同程度生态退化,需要采取生态修复措施的类型。
可细分为植被良好型、沙漠型、岩石型3类。
可细分为如下七类:
1、堤防型2、农田型3、村落型4、养殖塘型5、城镇型6、河口型7、复合型
2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办法
3河湖生态缓冲带功能强化措施
1、河流湿地2、生态拦截沟3、绿篱隔离带4、下凹式绿地5、生态塘6、生物滞留带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